纵观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对自身潜能的开发,而在所有潜能中,最宝贵的当属创造的潜力。目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培养和开发这种潜力,如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已经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关注。然而,目前在我国,这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中国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曾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从我国的中学科技教育实践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何使中学科技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科学创造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势必阻碍中学科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是中学科技教育工作者目前应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科学创造力的内涵及特点科学创造力是指个人以科学知识为中介,在学习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和科学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科学创造力是一种高水平的综合能力,是中学生科学素养核心的部分。
中学生科学创造力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中学阶段学生具有潜在的、非显性的却又是较完备的创造力。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升入中学后,学生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他们自发获得了严格意义的实验所需要的智慧手段,包括思维工具(即组合运算和命题运算的形式)和操作程序等,他们具有积极的认知品质,其试验能力、同化知识的能力增强。
(二)各个学生个体均有创造力。美国心理家吉尔福特曾呼吁,人们不要将创造力当作少数人具有的特权,而应将其视为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殊品格来加以研究。许多调查结论表明,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当然,就具体学生而言,其创造力的发展是不均匀和有具体特点的。
(三)从层次上看,中小学生的创造力以初级为主,中级为辅;以所创造的价值看,以个人发展价值为主,社会价值为辅;以其新颖性与独特性相对比,以新颖性为主;从所涉及的领域上看,以自然科学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为主、社会科学领域为辅。
(四)中学生科学创造力具有动态性及稚嫩性。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具有发展性即动态性;稚嫩性是指,一方面其科学创造力是不成熟的,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另一方面,任何不经意的打击都有可能将其扼杀或挫伤。
二、中学生科学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方面中学生科学创造力大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有助于科学创造力的人格品质。科学创造力既包括一般智力和知识的作用,也包括特定人格品质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力,应注意塑造学生的下列人格品质:
1、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所要求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与意志品质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科学的创造精神、求实精神、革新精神、自由精神的审美精神,还表现为利用科学造福于人类的精神等。在当前,尤其要使学生理解并具备信息时代的科学精神,如跨学科乃至跨文化的胸怀和眼光、对生命的尊重、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科学与哲学、科学与文化之内在统一的追求等。
2、创新意识。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和敏锐的观察力,对事物永远抱有一种兴趣和疑问,将创造视为人生的动力和快乐的源泉。
3、独立个性和合作精神。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有独到见解、有自信心,使用新颖的方法而不是人云亦云;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开放、合作、以诚相待和相互支持的精神,形成尊重他人的独创见解和创造性言行的行为风尚。
4、坚定的意志品质。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性格等。积极进取、自尊自信,在任何不利环境下都不动摇自己的信念,
5、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在挫折面前可很快调整自我的心态。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风格,创新性思维应具有如下特征:
1、敏捷性,即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做出迅速判断,迅速做出反映,迅速得出结论。
2、灵活性,包括思维起点灵活、思维过程灵活、概括——迁移能力强、善于重组分析等。
3、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刻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结实事物深层次内涵。
4、独创性,即个体能独立思考,并创造出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智力成果,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
5、流畅性,产生新奇想法目前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风格:
上一条:开展中学生科技教育的意义 下一条:初中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