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不时通过报刊媒体了解到,甚至有时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如某某学生离家出走,彻夜未归甚至殴打同学、教师等等。或许这些是个别现象,或许这些现象经常发生,或许他们是未成年人,或许是其他的一些原因。总之,人们对此似乎习以为常,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深刻反思,以至这些现象一再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自然有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原因,但有一点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急需发展和改进。学校教育究竟要教给中学生什么?仅仅是知识?能力?把中学生培养成应试的机器?纵然教育的内容很多,但在社会转型期我们更应该强化对中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认真上好责任教育这一课。
一、加强责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其自身的存在规范和运行机制。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个体只有遵循特定的规则,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能融入这个机体,被社会所接受,才能保证社会这个机体正常、高效运行,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使得个体的发展也成为可能。如果把世界、社会比如为一个游戏场所,那么要想游戏正常运转下去,就必须制定相关游戏规则。同时,置身其中的玩家只有自觉遵循这个规则,游戏才能有序、正常。教育同样如此。作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人才主渠道的学校教育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发挥教育特有的功能,要不失时机地对中学生加强责任教育,提高中学生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的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家庭稳定的需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由各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是家庭各成员共同学习、生活、交流的场所。要保持此群体的稳定,各家庭成员必须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父母为子女提供生活、学习的基本条件,子女也应该对父母尽到相应的责任,好好生活,努力学习。家庭所有成员必须自觉履行互被认可的有关责任和义务,不应该随意做有损于家庭稳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同时享有相应的权利,才能保证家庭的完整,从而满足自身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学校教育,自然有义务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责任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3、学校教育的需要
学校是全面推行国家教育的主阵地,是中学生成长的最主要场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学生成人成才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能否使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否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我们知道,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德育是灵魂。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培养中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无疑依然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生为将来走上社会,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而学的必修课。因此学校强化对中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既是对中学生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同时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4、自我提高的需要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任何个体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那么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当然需要具备很多基本的素质,但有一点必须具备,那就是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无论是对个人本身还是对家庭、社会而言,这都是最基本的素质。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随着环境的变化,个体角色也会发生着相应的互换。在学校是中学生角色,在家庭是子女角色,在社会是公民角色。担当某个角色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演好某个角色的前提。因此,不能随意所为,随心所欲。如青少年中学生擅自离家出走,彻夜未归,割腕自杀等等便是一种典型的不负责任、缺乏必要的责任心的行为。有的虽然是未成年人,有受到保护的权利,但不等于我行我素,无法无天。你还得履行一定的义务。因为权利与义务从来都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没有不履行义务的权利。未成年人同样有对自己、家庭、学校、社会负责的义务。一个不负责任的个体,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最终被社会所抛弃,自然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更谈不上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实施责任教育的主要途径
1、宣传法律法规,强化责任意识
教育的特点在于强化。作为学校要充分挖掘身边教育资源,利用一切教育手段,对中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如利用教材、报纸、电视、录像等对中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宣传法律法规,强化责任意识。引导中学生认真学习和自觉遵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尤其要引导中学生实现多重角色的互换,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承担起作为独立个体必须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近年来,出现日益增多的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思想认识模糊,责任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漠。同时也暴露了学校教育的某些不足,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强化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2、丰富教育方法,实践责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