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育是美学与教育的结合物。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们的美学意识,倡导美学的人生境界。加强历史课中的美学教育,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净化学生们的心灵,正如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所言:“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美学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美育的渗透,通过培养正确的美学价值意识,可以帮助学生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提高,引导他们的人格健康和谐地发展。
历史教材的内容要求学生能设想和再现他们从未见过的生活图景,依据几个细节就能描绘出久远过去时代的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学生只知道一些细节算不了什么,要有想象,因而我们的教学应将每一课题呈现为“被唤醒了的昨天”,使之充满生活的气息,在生动愉快的一时享受中得到教育和启迪,使学生对久已消逝的岁月里的事情抱有理解的态度,使之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蕴涵着哪些美学因素?以及如何发掘和运用它们呢?
首先,应当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发掘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抓住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美学情趣。历史教学中总要涉及到一些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物。在这些人物、事件和文物中往往蕴涵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因素,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历史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之中可供美育的因素来引导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如,在学习“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一节时,就要涉及到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如果不注意美学教育,便会就事论事把哥伦布西航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描绘成西方航海史上的两起探险活动;但如果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对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在航行探险中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进行形象性的描述和赞赏,分析和评价,不仅可以使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复活”,使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开辟新航路的艰险,而且还可以从这些航海家身上汲取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些东西,如进取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等等。
教学中还应该侧重并着眼于文学故事性,扩展历史美学的欣赏价值,谁都不会因为生动而怀疑史实的真实;反之,缺少生动,历史就要苍白无力,成为毫无美学魅力的一堆枯燥无味的材料。例如: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勇闯西亚、玄奘求学西游、鉴真无畏东渡、郑和七下西洋,他们都历尽千难万险,付出了巨大牺牲,完成使命,成为中外闻名的友好使者。再如: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渝;邓世昌率舰直撞敌船,血浸黄海;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永昆仑。”甘愿流血牺牲献身变法;秋瑾“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孙中山先生孜孜探索,百折不挠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披肝沥胆,前仆后继的奋斗业绩更是可歌可泣,动人心魄,令人豪情勃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情地挖掘,使学生体会到这种豪放的英雄主义的壮美,同时又要注意适应学生年龄的要求和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这样才能是历史材料历历在目,引人入胜。历史教材所表述的不仅是胜利,也有失败和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情节,通过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看到人的行为中的力量和懦弱、美好和卑劣,那些表现出人道主义理想、精神力量和必胜意志的行为便是美好的行为。
其次,进一步挖掘和扩展与学科有关历史美学的因素。
历史与其他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再现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轨迹。比如建筑方面:埃及金字塔雄伟奇特;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奇异瑰丽;北京故宫富丽庄严;还有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轻盈匀称、美丽大方的赵州桥等。工艺方面:中国青铜珍品:凝重雄浑的司母戊方鼎;奇巧富丽的四羊方尊;极具民族特色的陶瓷杰作—唐三彩、珐琅彩;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等。这种种建筑奇迹、工艺精品无不蕴含着呼之欲出的生命感,无时不在默默地述说着岁月与变迁,不仅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激起人们对先人勤劳睿智的的敬仰。另外,书法、绘画、音乐等作品,都给人想象和美学的感动,都有丰富的历史美学价值。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在介绍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时,总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挖掘时代对作家、作品的影响,提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可以说如果作品是果实,作者是树,那么历史就是它的根。《离骚》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辛弃疾的词为什么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气势?《人间喜剧》为什么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这些都只能从历史角度、时代的背景上找答案。历史教育教学虽然不能以评价分析作家、作品为主要目标,但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作家、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目的。在提高学生美学情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次,创立师生之间的美学关系。
师生之间的美学关系是一种遵守美学原则的对话关系即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读者和观众的积极反应和共鸣,任何艺术创造都是难以为继的,艺术品的价值也是无法最后实现的。所以,艺术家总是把艺术接受者当作朋友,平等地与他们进行对话。他们需要了解艺术接受者的需要、能力、观念和潜能,尽可能把自己的表现与艺术接受者的内心联系起来。这种艺术交往的美学精神应该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同样,师生间的交流应当是一种平等的、体现艺术交往美学精神的心灵交流。只有创立师生之间的这种美学关系,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教育气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只有创立师生之间的美学关系,教师才能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开启他们的心扉,与他们真正实现心灵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学中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感染力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才能充分接受教师的教育。当然,这种师生之间的美学关系,绝非是放弃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放弃对学生不当行为的矫正与批评。因此,建立师生之间的美学关系,是历史教学活动中顺利进行美学教育的基础。
总之,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恰到好处地利用它们,不仅能够“寓教于乐”,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整体性人格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